期刊详情 - 《百年潮》2025年1期
过往期刊
X
2025年
2025年09期
2025年08期
2025年07期
2025年06期
2025年05期
2025年04期
2025年03期
2025年02期
2025年01期
2024年
2024年12期
2024年11期
2024年10期
2024年09期
2024年08期
2024年07期
2024年06期
2024年05期
2024年04期
2024年03期
2024年02期
2024年01期
2023年
2023年12期
2023年11期
2023年10期
2023年09期
2023年08期
2023年07期
2023年06期
2023年05期
2023年04期
2023年03期
2023年02期
2023年01期
返回
期刊
百年潮
2025年1期
本刊二维码
文本阅读
原貌阅读
过往期刊
2025年9期
2025年8期
2025年7期
2025年6期
2025年5期
2025年4期
2025年3期
2025年2期
2025年1期
期刊目录
以科学的工作策略和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认识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那么
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称“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党中央确立了新的正确的领导。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主力不畏艰难,斩关夺隘,长驱数万里,终于取得长征的胜利。 中央率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为了挽救革命局面,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的历史贡献:“他和刘伯承、贺龙同志率部解放大西南,领导政权建设,参加领导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工作,推动西南地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领导西南人民,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民主建政、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斗争和建设,为迅速改变那
罗亦农与中共旅莫支部
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他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不到18岁就参加革命,25岁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6岁不幸被俘后英勇就义。 在罗亦农八年的革命生涯中,有接近一半时间是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以下简称“东方大学”)度过的,这段经历也对他的革命历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罗亦农曾称赞当时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
我走过的建言改革之路
33年来,作为改革研究智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建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践行了智库的使命担当。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从过去排斥市场、反对市场、打压市场,到改革开放后逐步认识市场、承认市场、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经历了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记得199
从“地下”走到“地上”
我的母亲沈安娜奉命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担任机要速记员多年,为我党搜集了很多重要情报;父亲华明之在另一掩护机关工作,从旁指导、协助、掩护母亲,他们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夫妻情报组。 1949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春二月夜,当时我们一家人住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对面的中南旅社(中南旅社是母亲秘密潜伏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机关在南京的职员宿舍),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熟悉的男声轻声喊:“大哥大嫂,我来了!”开门后,我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郑德纯,河北保定人,1935年8月生。1951年7月报名参军,1952年6月入朝作战,隶属于华北防空军五一二团高射炮兵。1953年6月回国。1962年转业至北京市文化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曾参与大葆台汉墓遗址发掘、徐悲鸿纪念馆筹建等,并任徐悲鸿纪念馆办公室主任。1995年11月退休。 投笔从戎 1935年,我生于河北保定。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启全面侵华战争。7月底,北平沦
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与邓颖超
20世纪20年代末,邓小平与邓颖超结识于上海地下工作的白色恐怖环境之下,合作共事,并肩战斗,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与邓颖超在党和国家的大事要务中,协力同心,相互支持,留下了许多感人佳话。 新时期共同奋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获得了新生,进入建设和发展的新天地,邓小平、邓颖超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共同奋斗。 1976年12月,在四届全国人
聂荣臻与新中国科技事业
聂荣臻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他自青年时期,便立下了以科学技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1956年起,聂荣臻分管科技工作,从此将他的后半生贡献给了我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在主管尖端武器科研工作期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总结出“科学工作十四条”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五年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导弹、原子弹,
江海关第一位共产党员王文清
王文清,后改名王纪华,祖籍浙江宁波,1910年在上海出生。他幼年家境贫寒,8岁进义务夜校读书,13岁考入湖州旅沪公学,15岁入南光中学,1928年春考入寰球夜校商业专科。1932年5月,王文清入职江海关,他是江海关第一位共产党员,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革命事业奉献了终生。 思想逐渐成熟 王文清接触进步思想始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读书期间。1928年7月,江问渔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办晨
北京地区创办大学分校始末
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华大地,正处在开启经济建设热潮、迎接科教春天的历史关头。国家面临着拨乱反正、整顿恢复的繁重任务,急需大量经济建设人才。城市还面临着数量庞大的返城知青的安置和大量年轻人无法升学的问题。如何满足广大青年的求学渴望、为蓄势待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 大学分校创办缘起 针对“文化大革命”重灾区科技教育界面临的急迫而严峻的拨乱反正形势,1977年5
填补研究空白 书写枝繁叶茂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下简称《编年史》)出版后,因其集政治性、权威性、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又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体量最庞大的一部编年体党史基本著作,在高校、社科院等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相关领域的师生、科研人员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讨论。以下是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晔、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
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全新呈现
结合近期的研究兴趣,我重点阅读和学习了《编年史》1937年卷至1945年卷。我认为,《编年史》创造性地以编年体的体裁,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全民族抗战,特别是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给予了生动叙述和全新呈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共党史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这套书是新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第一,既吸收已有抗战研究的精华又注意采用新资料新成果。《编年史》以党中央批准出版的党史正史著作作为基本参考,如《中
让第二条战线的研究枝繁叶茂起来
第二条战线是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有力配合了共产党军事战线的斗争,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我认为,《编年史》中关于第二条战线的内容,在紧密围绕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的同时,还生动反映了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等,使第二条战线的研究呈现出枝繁叶茂之态。 第一,深刻揭示了第二条战线形成背后的原因。第二条战线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自1937年七七事变起,全民族抗战及之后的解放战
耳目一新的红军长征史叙述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应该有一部自己的编年史。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编年史》编纂出版,是党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喜事。结合我的研究方向,最近我重点阅读了书中关于红军长征的内容,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新”。 第一,新提法。《编年史》注重贯彻和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红军长征历史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1936年卷10月22日条目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
开启党史研究之路的学习范本
作为中共党史党建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此次读到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的《编年史》,感到受益良多。这部《编年史》为我们开启自己的研究生涯提供了权威的学习范本,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路有很大帮助。 第一,《编年史》史料处理运用得当,为我们练好史料选取和运用这一党史研究的基本功提供了参考。如何消化处理史料,是学习撰写研究论文的重要一环。《编年史》在很多条目中不是照搬史料,而是对大量资料在消化吸收基础上
杨度:从保皇派到中共秘密党员
杨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原名杨承瓒,字皙子,号虎公、虎禅,清末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共中央特科重要情报人员。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本着爱国救民立场,参加维新派,做过保皇党,支持孙中山,营救李大钊,给杜月笙当过师爷,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由旧式文人到共产主义者的华丽转身。 上下求索而不得 杨度生于1875年1月10日,父亲是湖南省湘潭县姜畲镇石塘村的普通农民,30岁
丰子恺与钱君匋二三事
丰子恺(1898—1975)和钱君匋(1907—1998)都是从浙江桐乡走出来的艺术家,两人是同乡也是师生,他们有困难时期的相助,也有非常时期的误解,风风雨雨,师生情谊延绵一生,值得忆念。 一、丰子恺对钱君匋的扶持与批评 1919年,丰子恺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在上海与学长吴梦非和刘质平一起创办我国最早一所综合艺术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后离开上海去日本留学,从日本回来后不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