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 《百年潮》2023年2期
过往期刊
X
2025年
2025年09期
2025年08期
2025年07期
2025年06期
2025年05期
2025年04期
2025年03期
2025年02期
2025年01期
2024年
2024年12期
2024年11期
2024年10期
2024年09期
2024年08期
2024年07期
2024年06期
2024年05期
2024年04期
2024年03期
2024年02期
2024年01期
2023年
2023年12期
2023年11期
2023年10期
2023年09期
2023年08期
2023年07期
2023年06期
2023年05期
2023年04期
2023年03期
2023年02期
2023年01期
返回
期刊
百年潮
2023年2期
本刊二维码
文本阅读
原貌阅读
过往期刊
2023年12期
2023年11期
2023年10期
2023年9期
2023年8期
2023年7期
2023年6期
2023年5期
2023年4期
2023年3期
2023年2期
2023年1期
期刊目录
准确把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的新要求,其起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点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入学习理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对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人民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定律。观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曲折而
毛泽东等组织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历史经验
编者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求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本刊专稿”专栏从2022年第12期起,分3期刊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组织撰写的6篇新民
王进喜加强理论学习的思考和做法及其现实启示
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战士,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他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激励鼓舞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奋力投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铁人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气概和勇气,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结晶和生动体现,也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硕果。 王进喜一生酷爱理论学习,孜孜不倦探寻毛泽东思想的思想精髓、核
李一氓在淮安的五年岁月
1942年淮海区领导人合影。右起:李一氓、洪学智、刘震、金明、吴信泉、杨光池 李一氓是一位久经考验、德高望重的忠诚战士。1942年3月,李一氓与刘少奇同路从苏北盐阜区来到淮海区,到1946年9月中旬,他与谭震林一起最后撤离淮阴城(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在淮安工作和生活将近五年时间。这五年,是他经受严峻考验、功绩卓著的五年,是与淮安人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五年。1990年10月底,李一氓在病重时留下
“老西藏”中的几位百岁老人
原成都军区部队,习惯于把长期在西藏戍边卫国的军人,尤其是十八军首批进藏且在藏工作多年的同志,称之为“老西藏”。西藏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复杂险峻的地理环境、尖锐繁重的边防斗争,严峻考验着一代又一代边防军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牺牲了健康乃至生命。西藏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张国华,长期在高原工作,罹患心脏病,58岁就英年早逝。第五任司令员张贵荣,在勘察一条待修的边防公路时,病累交加,只好拉着马尾巴前行,终因心脏病
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由来和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部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中华民族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人民军队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这一运动,是从驻守延安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开始的。 留守兵团供给面临严峻困难 1937年8月底洛川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按照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将会师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中旬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仍沿用八路军番号)开赴抗日前线。同时,从各部队抽调部分兵力与地方武装编在一起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修建始末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其展览大楼于1958年10月开始兴建,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军博建筑面积达六万多平方米,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中仅次于人民大会堂。 军博修建缘起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的军博建馆宗旨是:“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和成长壮大的道路,阐明毛泽东的军事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历史回顾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是香港回归祖国征途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党的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再次回顾这场一波三折的艰苦谈判,重温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统一、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当前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香港问题,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决香港问题提上日程 香港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地区包括香港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爆发于100年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坚决贯彻党的决策部署,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广大工人群众与封建军阀、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彻底的斗争。 “成立各路铁路工会总会,这是我们最坚决的意思”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军事家陈赓
陈赓 陈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他长期参加并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对党忠诚、意志坚定,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事业和对外军事斗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之一,国防科技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军事实践活动历史之长、内容之丰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
新华社历史上的几位外国专家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英国友人林迈可。同年10月,他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也提到了林迈可。抗日战争期间,林迈可曾参与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创建工作并担任外文改稿专家。新华社历史上,有很多像林迈可这样的外国专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新华社事业发展作出了功绩。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
民为邦本:中国的民本思想及其恒久价值
“民为邦本”源自《尚书·五子之歌》,可见中国古代很早就洞察到了民与国之间的深层关系,开启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先河。其后,“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被不断巩固发展,构成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近代以来,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也成为革命先驱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和为政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升华与飞跃。围绕“民为邦本”的前世今生,深入探讨“民